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

有一种方式这样教育孩子

2006-6-4 16:22 【

  我姐姐的孩子芸和日本青年浩相知相爱并结婚,现有一双可爱的女儿,老大九岁,名叫沙多米,老二七岁,名卡呵里(文中简称妹妹)。

  芸有时候带孩子回来。从芸的孩子身上,我看到了与寻常所见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。很有感触,特做记录。

  想介绍给父母和教育工作者。也许可以引进和借鉴一点什么呢。

  有趣的暑假作业

  沙多米和妹妹已经上了几个月的四年级和二年级。去年暑假俩孩子各背着个沉沉的书包来到我家,一进门就趴在桌子上做作业—画画。我感到奇怪,难道日本孩子的作业负担也这么重?芸说,她们是准备“论文”。我更奇怪了,九岁和七岁的小孩子会写什么论文?芸解释说,其实,日本小学生暑假无“规定作业”,所谓“论文”,是让小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做一件事,把观察和学会这件事的体会记录下来,这个过程叫“研究”,最后做个总结就算是“论文”了。例如孩子种一盆花,从下种开始记录下花名、施肥、浇水、光照等经过,生长、结果的变化过程,同时配上图画和照片剪贴到记录本上,临开学前,根据自己的记录写篇心得、体会就叫完成了论文。在做这份作业的整个过程中,家长不参与动手,只是在选题和“做作业”遇到困难时帮孩子出点主意。

  听了芸的介绍,我觉得这样的作业的确不错,选题出自兴趣,既动手,又动脑;还从观察中增长了知识,符合儿童心理又达到了教学效果,孩子们是在玩耍中,心甘情愿去完成。芸说,沙多米定的选题是“研究中国食品”,妹妹年纪小则随意一些。

  我向孩子们索借“作业”看看。芸做翻译,现摘录老大沙多米的论文设计方案和几则记录大意。

  论文选题《中国食品研究》

  (1)理由(2)目的(3)研究工具(4)研究内容(5)感想与总结(6)意见和自己的反省。

  在第一页的上半部空白处,她把第三项“研究工具”的实物:相机、胶水瓶、透明胶卷、剪刀、笔、纸都画上图,画得很像。

  第一篇的记录大意是:她来到北京外婆家,第一天早餐有豆浆及各种早点。在日本早上喝牛奶的她就想,豆浆是用什么做的呢?她找外婆看了各种豆类,明白了豆浆的制作过程。她将豆浆机拍照,然后将黄豆、绿豆、红小豆、黑豆各一粒用透明胶粘贴在作业本空白处。还一则是她吃了一只又大又甜的桃,她用文字和照片做记录,然后用人民币和日元换算。这只桃在中国只一元钱,而在日本,这只桃折合人民币二十九元多。她问妈妈,中国桃为什么这么便宜?还用相机拍下她过去没见过的几种水果的全图和剖面图。芸得意地说,沙多米的心算和口算不如妹妹,她常常提醒孩子用人民币和日元换算食品价格,然后再找出两种货币之间的差价,以提高她的计算能力和速度。

  那么老二的作业又如何呢?由于无压力,加上妹妹的性格,她的作业相对好玩又有趣。现记录其中两篇。一篇的大意是:我们回到外婆家都很忙,妈妈更忙,有时几天不和我们在一起。哎呀,原来这个假期是妈妈的呀!然后在上方画了一个瘦高个儿的女人笑嘻嘻地举着双手。芸告诉我,她随团去青海玩了几天,没带孩子,妹妹这是有意见了。另一篇是在北戴河的见闻,作业内容是在空白上方画了一个卡通小孩,还有一串非常形象的冰糖葫芦,加一根竹签。相比之下,卡多米的画以静态为主,许多画一看就知道是日本女人,尤其是日本学生,而妹妹的画动态、活泼,人物以卡通为主。

  我又一次翻看她们的作业,心想:几岁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叫论文,小小年纪的她们无非是通过一件事,实践、记录、对比,达到论证的目的,为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做积累,也为以后写真正的论文或研究工作做准备。

  先自立后成材

  芸的教育理念已经“西化”,她认为:除了教育孩子善良,更得吃苦、自信,才能自立。至于孩子长大后做什么工作,得靠她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,其他人谁也无法代替。

  在沙多米五岁多、妹妹三岁多时,芸带孩子回来休了个长假,将俩孩子白天托在幼儿园。那年冬天雪大、路滑,幼儿园离家一站地,芸每天早上带俩孩子走到幼儿园。孩子摔倒了,芸叫她们自己爬起来,当俩孩子来到幼儿园,有时衣服湿了,鞋子又是雪又是泥。有几次,孩子们回来诉说,幼儿园有小朋友打她们,讥笑她们,说“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用汽车、自行车送来的,或者是奶奶爷爷用三轮送来的,没有像你们一样下雪天自己走,衣服鞋子这么脏……”从那次孩子哭诉后,芸带上两双干净鞋,照样领着孩子走,到幼儿园时,让孩子们换上干净鞋。芸向幼儿园老师谈了教育孩子的想法:要借雪天锻炼孩子的耐力和吃苦精神,长大了才有出息。老师很赞赏她,说这两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较,明显不娇气,不挑食,午休后能主动收拾被褥,对小伙伴也很有礼貌,老师还号召其他小朋友向她俩学习。

  芸谈了孩子们在日本的日常生活,早上起床,各自收拾自己的床铺,下午回来,俩孩子一起擦自己的住房和过道地板。由于沙多米参加了学校的“早训田径队”,她七点十分必须赶到学校,所以早餐自己做。日本义务教育到初三,学校免费供应午餐,学生自己轮流管理分餐。俩孩子每周有十条餐巾,还有服务时的工作服,这些东西每周拿回来由她们自己洗熨。我问,这么小的孩子用电熨斗,烫了怎么办?芸不在意说:烫一次,第二次就不烫了,什么事得学着干。

  芸刚回北京不几天,受朋友之邀去草原玩。在车上,热情的东道主十五岁的女儿搂着卡多米说个不停,中间不时也和老二说几句,见她没反应,就说:“你听见没有,别傻站着啊!”妹妹急了,一下子蹿过去,揪着那大孩子的头发,边打边喊叫。芸问妹妹为什么打人?孩子振振有词地说:“一路上大姐姐把我姐姐抢走了,让我跟谁玩啊?大姐姐不把姐姐还给我,还跟我大声喊叫,我又听不懂她说的话,能不生气吗?”芸跟她讲,大姐姐没抢走姐姐,她同样喜欢你。妹妹误会了,应该跟大姐姐道歉。妹妹觉得妈妈说得有理,要过纸巾,先哭完,就走过去道歉。也许是出于懊悔和难堪吧,中午,妹妹的饭没吃完。她端着碗走到妈妈面前。芸说,先请阿姨给你留着,晚饭时先吃完剩的才准吃新饭。孩子照办了。

  下午,阿姨给孩子们分送酸奶,见妹妹先前分的水果没吃完,就开玩笑说:“你没吃完水果,我就不给你酸奶了。”妹妹的犟劲又上来了,一手揪着阿姨前衣襟不放。芸见状过去就是一耳光,并狠狠地批评她。最初,妹妹倔着不出声,过一会儿,向她妈要过毛巾……哭毕,芸跟妹妹谈了回到北京十几天来的两次大错误,问她怎么办?妹妹想了一会儿,停住哭去找阿姨道歉。芸仍不依不饶,让她进一步反省,要她去找沙多米商量怎样才不会重犯。俩孩子在小屋里咕噜了好一阵,最后沙多米出主意帮妹妹写了一份《反省协议书》,内容我记得很清楚:“我名字叫妹妹,回北京犯了两次大错误。如果下次再犯,就做以下两件事,第一让妈妈狠狠打我屁股,第二,让妈妈报告老师,然后让老师在全班公布我在北京所犯的错误。协议人:妹妹、姐姐、外婆、妈妈、爸爸。”姐妹俩已签完了名,妹妹不好意思地拿着“协议书”让妈妈和外婆签字。芸签完名将它吸贴在冰箱门上,让妹妹再反省,回到日本后让爸爸签字。

  事后,我一直琢磨着“反省协议书”和我们学生常写的“检讨”和“保证书”有何差别,我想“反省”意味着“检讨”;而“协议”又包含了“保证”。不过“协议”似乎更人文,它是犯错人和知情者协商着写的,既如实记下错误,还请亲近知情人一起签字,以求得他们的监督和帮助。